从古至今,中国国民、商人从未住手迁徙,只不外线路各有差异。关内的齐鲁商贾选择闯关东,晋商们热衷于走西口。两广、闽南人则选了一条最远的路——下南洋,往马来群岛、菲律宾群岛和中南半岛寻找新的商机和生计空间。
这些区域现在有一个统一的称谓:东南亚。时至今日,当出海成为中国企业一股潮水时,这里仍是不少企业落子外洋的主战场——好比最近正在猛攻东南亚的新能源车企们。
3月13日,哪吒汽车官方宣布泰国生态智慧工厂已于克日奠基,未来将成为其打造右舵电动车的制造基地。同日,比亚迪也宣布其首家外洋乘用车生产基地落户泰国,并于克日举行了奠基仪式。
海内市场虽然并未饱和,但竞争愈发惨烈。车企间的价钱战,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、芯片厂商等供应商的博弈从未隔离,越卖越亏的死结也无法解决……
毫无疑问,车企需要为自己找条后路,也要转移焦点、涣散火力。选择东南亚,是惯性使然,照样有的放矢?这片承载众人希望的新能源热土,能给车企带来惊喜吗?
01 海内竞争过于惨烈,新能源车企团体“下南洋”
觊觎东南亚市场的造车新势力许多,但详细行动蹊径千差万别。
最进取的,是建厂派:将生产工艺、供应链所有带到当地市场,希望早日实现本土化运营。代表车企除了前面提到的哪吒、比亚迪,尚有长城。
长城是中国车企赴东南亚建厂的先驱。2021年6月,长城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,哈弗H6 PHEV混动新能源车成为*批在当地交付的车型。凭证官方计划,该工厂接纳全工艺整车制造手艺,年产能约8万辆,包罗HEV、PHEV和BEV三条产线。
泰国工厂完工后,长城新能源车在东南亚区域的交付量显著提升。其中,哈弗H6 HEV开启交付后一度延续三个月连任泰国C级SUV市场销量冠军。
紧随长城的措施,比亚迪去年8月宣布进入泰国乘用车市场,并和当地企业RêVER杀青相助关系。9月,比亚迪和WHA伟华团体民众有限公司签署土地认购、建厂协议,泰国工厂正式被提上日程。
和长城相比,比亚迪的野心更大。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司理刘学亮在建厂公布会上透露,该工厂预计2024年最先运营,年产能15万辆。克日举行奠基仪式后,媒体也曝光了该工厂更多细节:占地面积96公顷,将生产先进的右舵汽车。
稍早前,比亚迪还被爆将在东南亚建设第二家新能源工厂,选址会在菲律宾、越南、印尼之间三选一。这三个国家的政府,也早早释放出迎接信号。菲律宾国际投资促进服务局局长Lanie Dormiendo甚至直接示意,比亚迪尚未决议新工厂类型和规模,但可能是“成熟的全套装配厂”。
哪吒的设计没有比亚迪那么重大,但建厂速率一点都不模糊。
哪吒汽车团结首创人、CEO张勇在奠基仪式上示意,哪吒泰国工厂定位“生态智慧基地”,同样为打造右舵电动汽车而设,将肩负整个东盟区域的汽车生产义务。凭证其计划,该工厂预计2024年1月投产,年产能2万辆。
在建厂派之外,也有部门车企接纳较为温顺的扩张蹊径:好比把海内生产的汽车出口到东南亚测试消费者反映,或者在当地投资其他项目先行探路。
Markines统计的数据显示,2022年前11个月上汽(主要包罗名爵和通用两个品牌)、祥瑞、奇瑞等中国车企都向东南亚出口了不少新能源车。以泰国为例,中国新能源车占有率合计到达43%,上汽名爵和长城欧拉划分以22%和18%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二。
此外别忘了,在新加坡上市的蔚来也从未放弃出海梦想。李斌就曾示意,在新加坡上市对蔚来的全球设计意义重大。这不仅能完善其全球资源市场结构,也会增强蔚来和全球先进手艺团队的相助。凭证设计,蔚来会和新加坡本土科研机构相助,确立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研发中央。
有这些投资设计打底,蔚来将汽车卖到东南亚信托也是指日可待。这片新能源车热土,往后一定会加倍热闹。
02 东南亚成新能源热土:鲜明的另一面是阴影
在新能源汽车大肆进军之前,海内电动两轮车着实已经在东南亚取得一定成就。雅迪、小牛们的乐成履历,对新能源车企有所鼓舞,也注释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市场不缺招呼力。
2018年,雅迪全球市场销量同比大涨25%,小牛电动的增幅更是高达79.2%。2019年,雅迪越南北江生产基地正式投产,大有在东南亚“再造一个雅迪”的野心。
凭证Wind统计的数据,雅迪在印尼、越南市场的销售毛利率到达30%左右,ASP靠近海内的两倍。天风证券的研报则展望,2023年雅迪在东南亚市场的出货量将到达30-50万台,2024年进一步增进至70-80万台。东南亚市场的潜力,显露无疑。
不外在价值研究所(ID:jiazhiyanjiusuo)看来,新能源车企团体“下南洋”照样和海内市场竞争过于惨烈有直接关系——就和都市青年逃离北上广深重返县城一样,车企也需要换个环境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,2022年底海内新能源车单月渗透率到达31.85%的历史*,和2019年比增进快要十倍。但来到今年1月,这个数字却罕有泛起下滑。
究其缘故原由,是差异都会存在显著差异。一线、新一线都会和南方区域生长更快,交付量、渗透率增速逐渐回落,进入平稳期。北方、下沉都会仍在起步阶段,要撬动这部门潜在市场需要支出更大价值。打得兴起的价钱战,则进一步滋扰市场运作。
在东风汽车的带头下,近段时间有近30家燃油车品牌加入价钱战。新能源车确实是事态所趋,但杂乱的市场也迫使车企调整计谋,做好两手准备。
能让这么多车企心驰向往,东南亚市场自有其魅力。
除了新加坡这个特例,以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新能源车市场处于起步阶段。本土汽车工业的耐久衰落,则为外资品牌进入提供了时机。各国政府也努力引进外国车企和先进手艺,希望借此动员当地产业升级。
以哪吒、比亚迪、长城配合押宝的泰国为例,政府就制订了一系列新能源车生长计划:到2025年泰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将突破100万,2030年实现50%渗透率,并将在2035年完成所有汽车的电动化改造,确保新发售汽车皆为新能源车。
马来西亚则制订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,吸引外国车企前来投资、建厂。凭证当前政策,2023年12月31日前马来西亚都免收取100%电动汽车入口税和消费税,组装入口的电动汽车则在2025年12月31 日前免征100%销售税。
然而,这只是东南亚市场鲜明亮丽的A面。在被忽视的B面,我们能看到这片新能源车热土的种种问题:市场高度涣散、经销渠道不完善、基础设施落伍、中高端市场举步维艰……
长城、哪吒等车企进入东南亚初期,都是靠入门级车型和小型车打开事态,足以证实当地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视。上汽名爵旗下的多款车型还在去年6月开启大规模降价,名爵EP在泰国的售价换算过来低至14.4万人民币。
基础设施方面,东南亚的问题就加倍严重了。同样以泰国为例,数据显示,停止去年上半年泰国全境只有700个充电桩,其中90%都集中在多数会市区。虽然当地政府做出了往后五年每年新建4400个充电桩的计划,但缺少维护手艺职员、工厂产能有限的问题短时间无法解决。
爱它,就要接受它的不*。蜂拥而至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享受东南亚高速增进的市场规模、政府的扶持和重大的潜在用户等盈利的同时,也要蒙受种种压力与挑战。
03 折戟欧洲前车之鉴,车企出海需小心水土不平
新能源车企的出海之路欠好走,此前有过深刻的教训。
在东南亚之前,欧洲曾是另一片出海热土,蔚来、小鹏、比亚迪等车企先后吹响进攻军号。
去年10月,蔚来在柏林举行了NIO Berlin 2022公布会,ET7、EL7和ET5三款车型正式通过租赁模式上岸德国、荷兰、瑞典和丹麦市场。但事实上,蔚来早在2018年便和挪威电动车协会签署相助协议,为进军欧洲做好准备。要不是疫情突然发作,其进入欧洲市场的时间还要更早。
蔚来的老对手小鹏起步更早,2020年底就把G3卖到了欧洲。此外,祥瑞旗下的领克、Smart和Polestar三大品牌早早就将欧洲定位主战场,聚焦高端市场的领克甚至提出过10万辆的年销售目的。
然而,经由几年的折腾,这一趟出海之旅收效甚微,大多数车企都没找到若干增量。
出海欧洲两年多,小鹏累计只卖出了1000多辆汽车。去年年底,小鹏举行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,外洋营业由CFO顾宏暂时代管,出海也按下暂停键。今年1月,小鹏G9和改款的P7宣布进军欧洲。不外这两款车要划分到今年6月和9月才正式上市,小鹏这一次变得郑重了许多。
价值研究所(ID:jiazhiyanjiusuo)以为,折戟欧洲的履历告诉了车企们几个原理:进军外洋是一项耐久设计,不要奢望短期内突飞猛进;不管建不建厂,供应链、供销系统、资源都要跟上,单打独斗不能能乐成。
正如前文所说,和欧洲相比东南亚基础设施、经销渠道加倍落伍,车企不能能依赖一己之力打造全产业链,而且这种做法也不相符经济效益。小鹏当初上岸欧洲时选择直营 授权的组合销售模式,威马也和当地租车公司相助销售,就是为了减轻肩负。
将眼光聚焦到东南亚。错综庞大的利益关系和严重涣散的市场,一直受到投资人诟病。若是没有本土企业的辅助,中国车企很难在当地确立一套完整的汽车产业链。
幸亏,车企也意识到这些问题。在围猎东南亚的历程中,它们尤为注重和当地供应链、生产企业相助,实现采购、生产、销售的本土化。
尚未上市、资金实力有限的哪吒汽车,最懂广交盟友的利益。
停止现在,哪吒已和当地多家企业杀青战略相助:好比和泰国国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,在公共充电服务、充电桩生产与安装方面睁开相助,补强基础设施;和泰国代工、组装公司BGAC的相助项目则包罗投资建设组装基地、增强职员培训等。
吃一堑长一智,希望在欧洲碰过的壁,能转化为车企进军东南亚的避坑指南。
04 写在最后
中国新能源车企围猎东南亚的同时,外国巨头也没闲着。
去年12月尾,丰田*全电动皮卡Hilux Revo BEV在泰国亮相。这款专门为东南亚市场打造的新车型,预计最早在今年推出,将在泰国首发、交付,日后逐渐进入周边国家。此前十多年,丰田都是东南亚汽车市场的老大。但最近几年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,其统治职位岌岌可危,亟需作出改变。
造车新势力老大特斯拉,也有自己的算盘。宣布在墨西哥蒙特雷建全新超级工厂前,印尼就是绯闻目的之一。特斯拉对东南亚各国政府、消费者的吸引力,也远非其他车企可比。
幸亏,东南亚的新能源车市场还处于生长初期。各方势力混战,没有人能稳操胜券。暮年迈特斯拉,中国造车新势力,尚有丰田等老牌车企都有时机分一杯羹。要害就看谁能捉住时间窗口,跑赢其他对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