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税铁幕,医药却现转机-国际期货
市场头条 发布时间:2025-04-14 07:42:00 来源:https://ii-iv.com 阅读次数:
摘要: 金钱如同流水,一定会自行找到出口。 关税铁幕断然落下,将引发全球医药资源的重新配置,但中国创新药械崛起的伟大进程不可逆转,仍然会在阻力最小方向上茁壮成长,创造增量价

金钱如同流水,一定会自行找到出口。

关税铁幕断然落下,将引发全球医药资源的重新配置,但中国创新药械崛起的伟大进程不可逆转,仍然会在阻力最小方向上茁壮成长,创造增量价值。

创新药械基本盘未在贸易战中受损。国产医疗器械*大出口市场为美国,占到出口总额近25%,2024年对美出口同比增长7.75%,但主要出口产品是一次性医用耗材(低值耗材为主);4月8日,美国NSCEB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以激励美国本土生物技术创新措施为主,关于国家安全的基调,与生物安全法案一致,但没有遏制BD的措施,中国创新药出海逻辑不变。

与此同时,国产替代的传统叙事复活,一大波细分行业原本还在低谷徘徊,却在贸易战的愁云惨淡中,忽然看见曙光。

01

内需创新药双击

2024年,国产创新药大单品逻辑依然脆弱,跨越10亿大关且保持快速环比爬坡的品种,可谓寥若晨星,但今年将迎来支付端改善和国产替代双击。

据PDB样本医院口径,国产BTK 抑制剂占据国内3/4市场份额、国产PD-1/PD-L1 单抗占据国内超过70%市场份额。今后国产创新药将在更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

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,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西药63.33亿美元。据米内数据,跨国药企在国内城市公立医院销售的TOP20 产品中,有6 个产品生产厂商所在地均位于美国境内,主要为人血白蛋白、曲妥珠单抗、帕妥珠单抗、达格列净片,其在2024H1 合计销售额超过105亿元,占TOP20品种销售额的38%。国内城市公立医院市场TOP20跨国药企有8家为美国公司,2024H1在城市公立医院合计销售额达337亿元,在TOP20销售额中占比超过41%。据Insight 数据库,目前在美国生产并进口到中国的药品有140个,

其中包括很多明星药,例如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、强生的伊布替尼胶囊、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。

这要是能全部替代,画面太美。

然而,即使在目前关税水平下,美国药也不会全灭。据天风证券,关税影响的是采购成本,创新药如果只考虑生产成本,平均毛利率85%以上,成本端的变化对于最终利润的影响可控。而且部分外企已做产业链的提前安排,在中国建厂本土化生产或在爱尔兰生产。

美国药成本大幅抬高,在国内医保资金紧张的情况下,反制关税将加速国产替代,特别是对于竞品众多的常用药品。

跨国药企国内城市公立医院销售额 TOP20 药品 资料来源:米内网,申万宏源研究

城市公立医院销售额 TOP20 跨国药企 资料来源:米内网,申万宏源研究

医药的主线是创新药,而创新药的主线在港股,机构近期大举出击,养老金、外资、年金组团买入港股通创新药ETF(159570)。据市场机构统计,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年金计划持有港股通创新药ETF(159570)901万份。截至去年底,中信证券信养天年股票型养老金产品、平安股票优选1号股票型养老金产品、巴克莱银行持有港股通创新药ETF(159570)均超900万份。

分享创新药崛起的BETA红利,配置港股通创新药ETF(159570)是最直接稳妥的方式。

关税风波下,港股通创新药ETF(159570)弹性十足,本周五大涨4.85%,连续两日反弹超4%, 成分股康方生物、信达生物、乐普生物涨幅10%左右。

据国金证券,静待财政发力,创新药企业存在毛利率修复空间,“丙类目录”为代表的行业政策发布在即,“社保注资”或能减轻医保支付压力。

港股通创新药ETF(159570)创新药含量更纯粹,高达84%的创新药权重占比,全市场医药类指数中最高。关注创新药的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港股通创新药ETF 及联接基金(021030)。

02

人血白蛋白量价齐升

2024年,人血白蛋白批签发5423批( 14%),其中国产人白获批1708批( 9%),占比31%,进口人白获批3715批( 17%),占比69%。供应充裕,价格开始松动,2024年各血制品企业人白院内中位中标价格区间小幅下移,2024Q4部分外资企业在陕西、深圳、徐州等地的人白院外价格也有下降。

目前人血白蛋白为美国对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药品,同时也是国内公立医院销售额*的药品之一,据米内数据,2023年人血白蛋白在城市公立医院的销售额达到261 亿元(yoy 16.4%)。据中检院批签发情况,国内人血白蛋白近70%为进口产品,其中25-30%的人血白蛋白产自美国,与美国相关的企业主要有:CSL(产地有美国、德国、瑞士),Baxalta(产地美国)、基立福(产地有美国、西班牙)。

美国为重要的血浆采集地和血制品生产地,2024年美国出口血制品(包括抗血清)达546 亿美元,在其所有出口产品中排名第五。

据博雅生物2023 年报,复大医药经销人血白蛋白的毛利率仅为9.83%,反制关税将给予进口人白致命一击。

人血白蛋白进口份额将被国产份额瓜分,而且浆量无法在短时间内扩大供应,国内各主要厂家目前库存很低,大约在1-2个月左右,甚至不足一个月,预计很快出现短缺现象,将导致人血白蛋白价格上涨。

量价齐升为血制品企业带来业绩弹性。

掉粉45万,黄子韬跨界做卫生巾

03

生命科学走出低谷

苦了3年,这个行业迎来拐点。

作为CXO的上游,生命科学(科研服务)复苏滞后,但2024Q4业绩有企稳迹象,贸易战推动国产替代,将带动行业走出周期底部。

3年冰封,上市公司纳微科技、诺唯赞褪去明星光环,一级市场更惨,2022年以来,10余家生命科学上游公司冲击IPO 失败,业务范围涵盖生物试剂、诊断原料、培养基、分子砌块、一次性产品、实验耗材各个细分领域。

终于解冻。

生命科学上游有多家上市公司现金储备(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)超过10 亿元,叠加一级市场标的估值大幅缩水,于是出现产业链并购整合趋势,2024 年以来已有泰坦科技并购润度生物、迈皋仪器、勤翔仪器,海尔生物并购上海元析,阿拉丁并购源叶生物,奥浦迈并购澎立生物。生命科学上游赛道小、技术跨度大,并购重组增多,意味着行业将诞生潜在龙头。

下游生物医药的轻微暖意也传导过来。

诺唯赞2024Q4营收3.92亿元,环比增长16%,单季营收有望重新站上4亿元。司美格鲁肽高品质酶为重点产品之一,目前已经实现5000L发酵规模放大和生产,为目前国内*规模酶原料和29肽主链供应厂家,以及国内该品种产业链上游的酶原料的主要供应商。

纳微科技2024Q4业绩反转,净利润0.39亿元,同比增长32%,营收连续第4个季度环比增长。加快产品迭代创新,扭转核心业务连续两年下滑的被动局面。在战略客户关键项目中取得订单,2024Q4交付多个抗体放大项目和GLP-1类应用项目。2025年填料业务将围绕多肽、双抗、血液制品三个重点应用方向发力,并在疫苗、小核酸方向积极布局,重点关注ADC中试放大项目的导入机会,目前商业化推进顺利。

生物医药上游关键原材料和耗材,主要包括培养基、填料、一次性反应器,主要细分市场国产替代率均较低。主要进口提供商以赛默飞(Gibco)、默克(Merck)、Cytiva(HyClone)、赛多利斯、PALL为主,其中赛默飞、PALL为美国公司。

反制关税将加速生命科学上游转暖。

资料来源:海通证券研究所

04

高端医疗器械复苏

受招采推迟,以及集采、DRG双重压制,高端医疗器械景气度过去一年严重下降。

现在国产替代的引擎又重新发动。

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,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医疗器械85.24亿美元。

原产美国的高值耗材和IVD将被加速替代。美国企业在电生理、主动脉介入、神经介入、外周介入、眼科耗材、吻合器/超声刀中国市场份额较高,在IVD、骨科、BGM血糖也有一定市场份额。

美国器械巨头强生、雅培、美敦力占据中国电生理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,在三维手术占比超过40%的房颤三维手术治疗领域,长期由进口品牌垄断。惠泰医疗房颤新品Pulstamper一次性使用磁电定位环形脉冲电场消融导管上市时机正好,为全球*融合“压力感知/贴靠指示” “磁电双定位三维标测” “脉冲消融”三大特色功能于一体的消融系统,今年有望加速放量。

爱博医疗的龙晶PR也来得正好,有望实现对原产美国的STAAR ICL的全部替代。2024财年,ICL晶体国际龙头STAAR中国区收入1.61亿美元,市占率近100%,以后都要给爱博。相比STAAR ICL,爱博龙晶PR参数性能更佳、术后效果更好、覆盖患者更广、定价更低、院内外眼科渠道更优。

大部分医疗器械产品底层技术升级潜力已相对有限,全球*厂商主要发力方向为AI 设备融合,国内医学影像企业走在最前列。2025年CMEF大会现场,联影重磅发布元智医疗大模型,并同步推出覆盖影像诊断、临床治疗、医学科教、医院管理、患者服务多场景的10余款医疗智能体。这场以“多智能体”集群为核心的医疗生态发布,标志着AI全面焕新医疗场景下,整个行业将加快从“单点工具提质增效”迈向“群体智能驱动生产力跃迁”的新发展阶段。

05 

手术机器人后来居上

国产手术机器人脚踩风火轮,快速追赶达芬奇,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窘境——差钱。

美国直觉外科公司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,2024年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国内中标台数为46台,市场份额46.9% (同比下降16.3pct),国产微创、康多、精锋、术锐中标量飙升。

反制关税将进一步击溃达芬奇的市场份额,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商业规模化后,将缓解财务压力。微创机器人2024年收入2.57亿元,其中国内图迈腔镜机器人累计装机突破30台,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*医院占比提升至60%以上。2023年亏损10.12亿元,2024年亏损收窄至6.42亿元,2026年接近盈亏平衡不是梦。

骨科机器人严重内卷,暂时不会有任何转机,腔镜机器人将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,但国内市场也只能养活少数头部企业。

中国生物科技的10年腾飞奇迹,基于政策契机、资源禀赋、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共振,受益于医药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,时至今日,其生长势头已无法被压制,无论全球化进退,都能从缝隙中找到出口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