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观察和总结最近中国市场的一些并购交易,发现了国内并购交易的一种新的估值方法,我称之为“市融率”估值法。
市盈率是按利润来算、市销率是按收入来算,市融率按累计融资额来算。
所谓市融率估值法,就是并购方给到被并购方的整体估值=被并购方历史累计融资额 1000-5000万之间。
即:并购方以投资人的投资本金(没有利息)收购被并购方所有投资人股东的股权,再用1000-5000万的对价收购创始团队的绝大多数股权,从而持有被并购方80-100%的股权。
市融率估值法,正在国内并购市场普遍应用。我在前一篇文章《“城下之盟”的并购交易越来越多》有分析过,哪些被并购标的更适用于市融率估值法:
公司收入在大几千万到1亿多之间,亏损小几千万;
历史估值在5-15亿之间;历史融资在1-3亿左右;
公司长期亏损,账上资金不多,基本也就够维持半年左右开支;
融资基本融不到了,银行贷款也很难或者就是要创始人个人担保才能贷到。
当然,市场也有一些并购定价是给到投资人一些年化利息,或者是不同轮次的利息不同(比如最后一轮可能3%,倒数第二轮5%,以此类推,投的越早利息越高),这些定价方式,本质上都是市融率估值法为基础的变形衍生。
风险投资的基本逻辑之一是,不同轮次的投资人因其承担的风险不同,所以应获得的回报倍数也不同。
在市融率估值法下,各个不同轮次的投资人回报都是一样的(或者说没有回报),也就是说,早期投资人并没有因为承担了高风险而获得更高的回报。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学上的客观规律。
但,对于这样的一个并购交易而言,早期投资人也不得不委曲求全,十分艰难的接受这种定价方式。因为,几乎所有人都让无可让,可协调回旋的空间十分小:
首先,从买家的角度,花数亿元买一家还在持续亏损的公司,且还要往其中注资数千万甚至上亿,才可能达到并购整合的目的,已是不菲代价;因此让买家提高收购价格几无可能;且绝大多数这类项目的并购,买家都是处于强势位置,几乎很难出现有多个买家同时向卖家报价的可能;
资本围猎二次元:单月狂开1000场漫展
其次,任何一位投资人都无法接受亏损退出,因此保本是每个投资人的底线;
再次,创始人团队可能只能拿到1000-5000万之间,而大家是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的全部或几乎全部股份,如果创始人团队还有好几位,其实交完税之后也所剩不多;换个角度来看,能创业的创始人如果放在职场可以说几乎都是年薪百万,几个人几年加起来,两三千万也算是正常状态。因此,创始人的蛋糕也是被压到了极低;且交易中可能还有各种对创始人的约束、要求、甚至业绩承诺等;
在上述情况下,无论是哪个轮次的投资人,都只能接受本金出局,任何投资人想要获得更高的收益,都会导致整个交易失败,而交易失败带来的当然是创始人、投资人的全输。
因此,自此往后,任何轮次的投资人不要指望通过并购能赚到什么钱,尤其是当你投的公司迟迟不能盈利时。
那么,既然如此,对于这类项目,早期投资人的*退出策略是什么?自然是在公司估值高涨,能顺利融资时,给予一定折扣,进行老股转让。
当然,前提条件是投资人必须提前判断,这个项目未来*可能的退出路径是什么、退出时点是什么。
如判断该项目未来*可能是并购退出,且退出时该公司还没有规模化利润,那么当它进行B轮、C轮融资时,也许是投资人能获得最高回报的老股转让时刻。
那么什么样的项目,未来*可能的终局是并购呢?在我看来,可能特点如下:
一是商业化难度较大:或是团队缺乏商业化能力,或是做的业务太新,市场还没起来;
二是利润很难为正:或是因为研发投入大、人才太贵;或是因为毛利太低、竞争激烈;
三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被收购价值:或是技术的独特性、或是竞争地位、或是客户质量、或是团队;
四是业务不足以性感到能按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,或是亏损上市;也难以在港股市场上市。
所以,当我们预判一家公司,在我们的基金存续期限内(请注意这个定语),最多可能做到两三亿-三四亿收入(当然也有可能几千万),但很难盈利(持续亏损),上不了市时,其实我们*的方式是在后续融资的时候,以老股转让的方式退出。
因为,其很可能的终局是被上市公司收购,而收购最有可能的估值方式是市融率估值法。
总而言之,市融率估值法大概率会成为未来中国并购市场估值的一种重要方法,在这种方式下,各个轮次的投资人都别想赚到什么钱。